栽培時間
一年四季均可栽培,但豬苓和天麻一樣,都應在它休眠期栽培為宜。冬季栽培時間在11~12月,春季栽培時間在2~3月,但以春季栽培最好。因為當年萌發(fā)的新苓,即白苓經(jīng)越冬后都變?yōu)榛臆?,白苓變灰后就可作種子用。如果在冬季栽培,當年形成的白苓尚未完全形成灰苓,不能做種,而且在挖種或栽培時容易碰爛,損失較大。
挖 坑
為避免雜菌污染最好一窩一坑。在喬木林下或雜灌林小樹叢間挖坑,坑深30~35cm,寬70cm,長110~120cm??觾?nèi)最好有大量的細樹根或須根,但大面積栽培時,不可能每坑都有樹根。因此,在林中可連片挖坑。在山坡林地,采用環(huán)山梯地式栽培,挖成深30~35cm,寬70cm,長可依地形而定槽溝,溝內(nèi)連續(xù)擺棒,每放5根棒為1窩,窩間隔10~15cm,或少放一根棒。如坑內(nèi)遇較大的側(cè)根,不可挖斷,可在側(cè)根上砍些魚鱗口,以便蜜環(huán)菌侵染。
擺棒下種
坑挖好后刨平坑底,先鋪一層樹葉或枯枝落葉(樹葉、枯枝落葉等先要用水泡透或灑水使其濕透),壓實厚約1cm。
擺棒下種有3種方法:其一是菌枝加樹棒伴栽。將備好的樹棒5根擺在壓實樹葉上,棒間距10cm。將種苓250~300g放在棒兩側(cè)和兩頭緊靠棒。取新培育的菌枝1.0kg,夾放在種苓兩側(cè)和樹棒間,一端須緊靠接種苓或魚鱗口,然后在菌枝、種苓及樹棒間空隙處填加樹枝節(jié)1.5~2.0kg(栽前須浸泡)。粗細搭配,壓實填滿,然后加腐殖土將樹枝間空隙填實、蓋平,不能留空洞,否則在空洞處易積水造成雜菌感染;其二是蜜環(huán)菌種、樹棒伴栽。又稱“豬苓菌核和蜜環(huán)菌純菌種伴栽法”,用棒、用種和栽培方法均與菌枝樹棒伴栽法相同,但是每窩用蜜環(huán)菌菌種1~1.5瓶,既省勞力操作簡便,又可有效防止雜菌感染;其三是菌材加新棒栽培。與前兩種方法不同的是用2根新培養(yǎng)的菌材加3根樹棒,或3根菌材加2根樹棒。此法蜜環(huán)菌傳菌慢,豬苓所需營養(yǎng)接替不及時,影響產(chǎn)量。
在栽好豬苓菌核的坑上,蓋15cm土層??用嬉剑粔卷?,便于保土、保水、保墑。如果采用環(huán)山梯地式栽培,則應先挖成水平梯地后挖坑或溝栽培。但嚴防由上面臺階挖下來的土蓋在下面臺階坑(溝)上,加厚封頂蓋土層,使豬苓透氣性差,生長不好。
栽后管理
豬苓喜歡涼爽濕潤的環(huán)境,干旱高溫對其影響很大,應及時補水或增加覆蓋物。豬苓怕積水浸泡,排水不暢,濕度過大,會引起豬苓腐爛。栽后如果雨水過多,要及時挖溝排水。在暴雨后及時檢查坑面,補土覆蓋,防止露棒。
在低海拔地區(qū),夏季地溫高,注意遮陽。在高海拔地區(qū),因氣溫和地溫過涼,特別是光照不足時,要及時砍掉過密的樹枝,增加光照度,提高地溫。同時,要及時清除坑面雜草,因雜草吸水易造成土壤干燥;另外遮蔽度高,在高海拔區(qū)易使地溫降低。